你有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工作嗎?

無論性別、年資、職業,對工作感到無力與心累似乎隨處可見,隨之而來的是工作效率降低,本該完成的工作代辦清單總是一週拖過一週,就是不想完成工作,我有過一段時間看到工作就很煩躁,就給自己放假ㄧ段時間,就像是一場小感冒,休息個幾天,即使不刻意去理會也會復原,但有時倦怠也會變成一種負面的習慣,慢慢侵蝕我們的想法與生活,並對設計師的創意產生巨大負面影響,當內心無法快樂起來,這些情緒久而久之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工作流程,嚴重時甚至還會變成團隊中互相影響的流行病,明明在工作中各種會影響團隊效率的問題我們都會積極處理,但為什麼在面對「倦怠」時,卻很少想過要處理它?
為什麼會導致倦怠?
無法掌握壓力口
每個工作崗位都有不同的壓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壓力,但是當這些壓力口無法掌握時,就會倦怠。在大公司中,有時候我們沒有辦法直接面對客戶,卡在專案管理者與客戶中間,客戶對設計就是不滿意,改了又改、想法反覆無常,也不知道為什麼要改,問了專案管理者,只得到『客戶說要改』,這就是ㄧ種無法掌握壓力口的例子。因為重複修改花費太多時間,過程中無法掌握的壓力口一直增加我們負面的壓力,甚至到最後只能選擇妥協,從專門在解決專案問題的設計師變成只要滿足客戶需求能過關就好的設計師。這也間接導致設計師從這個專案中得到的成就感與正向回饋變少,而當專案能給的正能量降低,過程中產生的負能量又不斷升高,長期下來情緒的失衡就會造成工作上的倦怠,而夥伴之間的抱怨造成負面壓力轉移,變成團隊中的流行病,like a pandemic disease… 只要壓力口ㄧ直沒有受到控制,抱怨就會一直下去。
沒有選擇權
倦怠不只跟工作有關,通常也會被日常生活因素影響,當遇到壓力時可以選擇去面對或是逃離,這都是應對壓力的方式。對於薪資過低或是跟同事關係不良造成的壓力,我們其實可以隨時辭職走人,壓力口的來源一下子就被解決了!但如果我們想要存錢買房結婚或是疫情之下不好再找新工作,而不得不妥協於現況時,就好像被生活逼的沒有選擇一樣,想關閉壓力口,但是現實卻讓我們無法關閉,而這種長期的無力感更會加劇我們的倦怠感。
來自社會不切實際的標準
在這個學習資源如此豐富又隨手可得的時代,社會總告訴我們要成為斜槓或是會多重技能的人才才能脫穎而出,這些都在無形中成為我們的壓力。倦怠也可能源自於苛求,有些人對自己有很高的標準,發生倦怠時認為是「自己的螺絲暫時性的鬆了」,所以就要花更多精神把自己給繃緊,做更多的努力,內心深處認為我們就是要一直工作或是學習,覺得「我就是應該要做那麼多! 」,然而,當我們無法達到社會的準則或要求時,反而會被自己高效率的標準以及愧疚感給淹沒,並覺得自己沒有盡力也懷疑自己沒有能力做出改變,而導致惡性循環。
如何擺脫倦怠
學習與自己獨處,了解自己要什麼
暫時拋除生活上的雜訊,不要去逛社交軟體,因為那不是真正的放鬆。如果你喜歡戶外,就去爬爬山,如果你喜歡安靜,拿一本書去咖啡廳,這些都是在練習跟自己獨處的方式,嘗試暸解自己的感受並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就像我在「沒有靈感時,先上網搜尋更多作品是件好事嗎?」的提過,我們的生活中總是充滿著雜訊,有時候不用強迫自己去吸收更多資訊來塞滿腦袋,反而應該倒掉垃圾為自己的大腦留點空白,藉由與自己真正的獨處或許能夠發覺早就在心中的答案。
重新評估期望與找出每個階段的轉換點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倦怠時,最常做的通常一般都是鼓舞自己,或是看看雞湯文,得到一些認同感找回自信,這篇基本上就是雞湯文,偶爾喝喝雞湯也不錯~ 我們也不知為什麼一直希望找回原來的初衷,但是對我們而言找回初衷是對的嗎?
當時的初衷可能是「希望自己持續的進步」或是「成為厲害的設計師」,那時的我們正處於想要拼搏的時候,然而隨著能力的提升,多數我們卻沒有變得更開心,因為我們發現獨立之後要解決的事情又更多了,不能再只單純的要求自己設計能力變好,而是要參與團隊決策、帶領團隊或是滿足更現實面的經濟需求,這也意味著每到了一個新階段要面對的問題都不一樣,對公司的現況不滿意卻又因為房貸或是疫情阻撓無法辭職時,也要重新評估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期望是否已經達成,自己是否又必須進到下一個階段了?我暸解不管是留下或是離職都不容易,但定期的檢視自己的期望與目標,能讓自己更有方向,也對於自身當下的狀態更有掌握感。所以我認為不一定是找回初衷,而是調整自己並決定接下來的方向。
找到自己的步調並避免與他人比較
我們多多少少都曾羨慕過身邊很有能力又有工作熱忱的人,他們似乎總是充滿精力,不僅能夠完美的做好每件事情,也能自由的切換工作與休息模式,每當你翻到他們社群上的資訊時,看到他們分享正學習新的技能或是閱讀產業專業書籍,似乎就會下意識的跟他們做比較,並把這些期待與要求回歸到自己身上。要避免做比較很難,但惡性的比較會令自己身心俱疲。我們得暸解,人們大多傾向在社群媒體上塑造美好的形象,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的狀況少之又少,並且每個人的階段與歷程也並不相同,因此我們應該避免比較,找到自己的步調前進,我們會更有能量並感到自信。
結論
每一個人都會有 Burnout 的時候 ,但請記得,你不是沒能力,也非不正常,更不是廢物!在社會上,有社會所定義的步伐,但是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高矮胖瘦都是獨特的特質,這樣的情況下又如何要求所有人跟上統一的步伐?你自己的步伐又是怎麼樣的呢?
Boring 精選
Starting Over |藉著疫情偷偷喘口氣思考也沒關係
你有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工作嗎?
Design School 指南書
在這個階段的讀者們已經進入設計環境在學習設計,但是對於是否要走上設計師這條路可能還不是那麼確定。除了設計以外的事情,在學校中也許多事情可以嘗試,是不是選擇多到不知道怎麼開始?本篇文章,列出幾件我認為在學生時代必須要做的事情,給你參考看看。
Apple 已經控制了我們的下面
大數據掌握行為,同時也可以掌握多巴胺。
你拿時間做什麼?一位設計師的高效時間管理訣竅
有一天同事走過來我旁邊說,為什麼你做很「快」 — — 什麼意思?什麼叫快?是做事很快?還是想事情很快? 我們就互相分享自己的workflow,也因此有這個機會分享我的workflow給各位thinker or designer。

訂閱 BORING PRESS
這份月報不只是討論設計,也會讓讀者固定接收海外正在發生、最新鮮的有趣資訊,內容的方向會保持在設計、科技與廣告上面。
更多文章

BORING PRESS 03 – 2021
本篇文章是 BORING PRESS 的試讀期刊,同時也是第一篇期刊文章。這次我們會主要討論如何製作作品集,因為畢業季快到了,希望分享過去的經驗與知識給各位讀者。

設計師該如何得體的表達「不同意」
為什麼我們總避免表達「不同意見」?到底要會做人?還是會做事?

設計師都只用蘋果電腦?ProArt創作者系列筆電打破我們對 PC的刻板印象!
因為PC 螢幕色域不夠廣、不夠精緻,不適合跑設計軟體,還是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刻板印象 ? 本篇文章分析幾個角度來討論 PC 電腦,分別是螢幕大小、電腦效能配置,而這些配置將會如何影響創意者的工作流程?

第一份設計工作,應該要在乎薪水嗎?
當我準備從研究所畢業時,身旁同學都把薪水的數字看得很重要,因為感覺薪水的數字代表我們的價值,是嗎?

沒有靈感時,先上網搜尋更多作品是件好事嗎?
唷~我知道! 我也知道那個! 大家好像什麼都知道?

Starting Over |藉著疫情偷偷喘口氣思考也沒關係
你有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工作嗎?

開會是時間殺手? 其實開更多會能夠幫團隊省下更多時間!
讓人討厭的不是開會,而是無意義又攏長的會議才讓人討厭。

Design School 指南書
在這個階段的讀者們已經進入設計環境在學習設計,但是對於是否要走上設計師這條路可能還不是那麼確定。除了設計以外的事情,在學校中也許多事情可以嘗試,是不是選擇多到不知道怎麼開始?本篇文章,列出幾件我認為在學生時代必須要做的事情,給你參考看看。

社群平台可以取代個人網站嗎?
在社群媒體的時代,設計師還需要建立個人網站嗎?還是社群媒體可以完完全全的取代網站式的作品集,許多設計師都把作品放置在Behance, Dribbble等等,那這樣做又存在什麼風險?

設計師需要在社群上行銷自己嗎?
這時代隨時都可以發表意見,身為設計師到底要不要在社群發表自己所相信的理念,甚至是行銷自己?